


在西南石油大學6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的傳統、文化、理念和價值導向,這些構成了西南石油大學精神的基礎和元素。西南石油大學精神經歷了孕育發展期、形成升華期、傳承弘揚期三個階段,“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是對若干元素概括、總結和升華的結晶,是從西南石油大學厚重的人文積淀中提煉出來的最寶貴的精神品質。
西南石油大學誕生于我國人才奇缺、石油匱乏、遭受嚴厲石油禁運的20世紀50年代,面對洋專家的“中國貧油論”和國民經濟建設的困難以及四川石油大會戰的急需,首任院長馬載率領一批來自清華大學、北京石油學院等單位的年輕教師,懷著“為石油而生,為石油而息”的“興油報國”愿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為石油工業培養人才這項光榮而偉大的事業中來,創建了新中國第二所石油高等院校。
建校伊始,百業待興;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創業先驅們白手起家,安營扎寨于荒野之中,拓荒創業于困難年代,用“立大志、干大事、創大業”的創業精神書寫了一部先招生后建校的超常規辦學史。艱苦創業、“三老四嚴”由此成為了西南石油大學精神本質的底蘊和發展的因子。“興油報國”精神,尤其是“把祖國石油落后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高度愛國主義精神在第一代西南石油人身上得以體現,促進了西南石油大學精神的孕育和初成。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學校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迅速恢復、發展、壯大和超越,學校由建校之初的單一學科逐步形成以工為主,轉向理、工、管等多學科協同發展,在全國高校中較早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取得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學科等標志性建設成果,擁有聯合國援建的“油井完井技術中心”和加拿大援建的“中加天然氣勘探開發培訓中心”,學校已發展成為中國石油工業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肩負“我為祖國獻石油、我為石油獻人才”的特殊使命,始終心系人民、胸懷祖國,以服務人民、服務祖國為理想追求,黨委一班人帶領全校教職工奮發圖強、頑強拼搏、無私奉獻,克服了地處四川南充交通不便、地域優勢缺乏、人才引進較難等諸多困難,使學校的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在同類高校中獨樹一幟。
由于石油行業特有的艱苦性,學校始終不渝地在學生中開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學石油、愛石油、獻身石油”教育,學校每屆畢業生的赴邊比例至少在25%以上,學校學生積極赴邊的先進事跡得到中央和四川省政府高度評價。“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成為那個時代畢業生中的最強音,一代又一代的西南石油大學學子競相奔赴祖國的大漠邊疆、戈壁荒灘、雪域高原,他們用青春與智慧譜寫出了一曲又一曲“為國分憂、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壯歌。發憤圖強、自力更生、以實際行動為中國人民爭氣的民族主義精神和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分擔困難、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西南石大人身上得以升華,促進了西南石油大學精神的持續發展。

2000年學校劃轉后,學校黨委審時度勢,作出了“建設成都新校區、二次創業”的宏大戰略。
在“二次創業”的進程中,面對全球化環境下科技和教育的競爭,面對市場經濟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戰,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全校師生員工繼續傳承和弘揚“為國分憂、為民爭氣”的民族情懷,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艱苦奮斗,勵精圖治,緊緊依托大都市的優勢資源,牢牢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石油工業由東向西戰略大轉移和四川省跨越式發展的有利契機,以石油天然氣及其配套學科為特色和優勢,以為國家石油工業和地方經濟服務為己任,進一步加大了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的力度,取得了卓然不群的辦學成就。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3000多人、4個博士后流動站、29個博士點、88個碩士點、68個本科專業,形成了理、工、管、經、文、法、教多學科的辦學格局,學科布局更加合理,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目前,學校已初步完成了“辦學重心由南充向成都轉移”、“學科結構由單一工科向多科并存轉化”、“辦學層次由學院升格為大學”的三大轉變。“學石油、愛石油、獻身石油”已不再是僅僅指一種行業意識教育,而升華為一種西南石大人的精神,凝煉為一種全校師生員工的品質,內化為一種多學科各團隊的胸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將迎來學校建校60年華誕。總結我們的精神,提煉我們的文化,繼承我們的傳統,凝聚我們的力量,創新我們的思路,這將為未來西南石油大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新石大,一定要有新面貌、新內涵、新精神。
由此,學校黨委在廣泛征求師生員工以及廣大校友的意見的基礎上,正式確定“西南石大精神”為“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它以強大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作為支撐,張揚并涵養著時代精神的高層次的精神理念與境界,為學校發揮特色和優勢、推動各學科共同繁榮、實現研究教學型大學的辦學目標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們相信,隨著學校的發展,通過全體西南石大人的不懈努力,我們的大學精神也將不斷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
概而言之,“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概括了我校的發展歷程、辦學傳統,體現了我校的辦學特色、辦學理念,反映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南石大人的理想追求、價值取向與精神風貌。用它作為我校的大學精神,具有以下特點:
1、微言大義,獨特表達。立足于學校在石油、天然氣方面的辦學特色,尤其是在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所獨具的鮮明特色,有別于其他高校,也同樣有別于石油兄弟院校,巧妙地將其與學校核心價值理念、獨特精神氣質融合,匠心獨具,凝煉和展示了意境深遠的思想文化精神,體現出博大的胸襟、寬廣的視野和遠大的志向,彰顯了我校一以貫之的辦學特色和育人理念,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2、內涵豐富,厚重博大。作為價值理念的集合,“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 既包涵了我校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又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還體現了廣大西南石大學子“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豪邁氣概。它以無形的控制力、感召力、凝聚力,激勵師生傳承“為祖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國家繁榮昌盛而刻苦學習的遠大志向,自覺將個人的成長與國家、民族的發展緊密相連,始終保持不斷進取、敢于爭先的良好精神狀態,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績,不斷為國家、為民族做出新貢獻。
3、與時俱進,時代感強。 “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在建校初期,“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就是為早日摘掉國家“貧油帽子”做貢獻;在上個世紀,“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就是為祖國石油工業的健康發展做貢獻;在劃轉地方后,“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就是為國家能源戰略和國家能源安全做貢獻,就是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作貢獻;隨著我校向多科性研究教學型大學建設目標的邁進,“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還包括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貢獻。
2008年以來,尤其是2014年啟動全面深化改革以來,學校黨委通過《中共西南石油大學委員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204項改革舉措,出臺“十大提升計劃”,拆掉教授鐵交椅,打破博士導師終生制,奮力推進各項改革,在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本科教學、科研與成果轉化、學生工作、對外合作與交流、南充校區建設、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斷傳承和弘揚了“為祖國加油 為民族爭氣”的大學精神。 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四育”協同育人體系,獲批國家級新工科項目2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批“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育人基地”,榮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整體保持在95%左右。
學校通過外引和內培,現有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3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4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國家杰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8人、四川省“千人計劃”專家31人、其他省部級人才147人次,高層次人才數量取得歷史性突破。
學校新投入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經費4.3億元,初步建成兩級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先后建成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圖書館新增紙質圖書14萬冊,中外文數據庫達44個。學校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研發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省協同創新中心等82個各級各類科研基地和平臺,承擔各級各類科技項目875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從2011年的28項增加至2017年的60項,實到科技經費27.9億元。發表SCI論文2042篇,其中2017年760篇,比2011年增長近9倍。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352件,及時成立面向未來、富有特色的10個校級研究院,在石油行業、地方企業和部隊等領域建立100余個學生實踐基地,不斷夯實人才培養基礎。
10年來,學校各項事業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學校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工程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推動了科技進步,促進了社會發展,學校事業發展全面邁上新臺階、進入新時期。
春雷似鼓催人進,改革創新立潮頭。截至目前,學校教學成果獎獲獎總數全國高校排名第41位,教師教學競賽獲獎總數全國高校排名第8位,國家科技獎獲獎總數全國高校排名第45位,科研經費總數全國高校排名第72位,來自企業的科研經費全國高校排名第27位,在2018年中國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上排名第66位,專利總數位列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第26位,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全球排名第8位。
今天的西南石油大學,正處于從區域、行業引領轉向全國、全球爭先的歷史起點,學校將繼續秉持“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的精神,認真思考和審視世情、國情、省情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變化,全面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對標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要求,凝心聚力再創業,改革創新再出發,為建設世界一流學科、高水平能源大學和百年名校繼續奮斗。